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这一大背景下,浙江等地积极开展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些经验。
为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明确相关技术方法和建设标准,在充分总结浙江等地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编写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
行)》。
指南的印发,意味着今后我国地质文体特色村镇建设,将由以前的各地自主探索进入到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就摘要推送这一指南的关键内容。
一、地质文化村(镇)概述
(一)地质文化村(镇)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二)基本定位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
镇。
1.地质为基。地质资源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根基,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和谐发展史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础,地质特色是贯穿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过程的基调。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必须牢固围绕“地质”这个核心,将地
质内容与地质特色贯穿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始终。
2.文化为魂。以地质文化为主线,通过科普故事、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二者“串起来、亮出来、用起来、活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深挖包含地球知识、地质精神等在内的地质科学文化,保护和
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
3.融合为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要实现地质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地质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融合;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精准脱贫等政策相融合;实现与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和村民等各类建设力量相融合。
4.惠民为本。本着惠民富民的宗旨,改善村容村貌,实现环境优美;通过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发展民宿、全域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提升村民地质文化水平,让老百姓讲自己村上的地质故事,让村民实现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建设模式
根据村(镇)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现阶段地质文化村(镇)有“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六种建设模式。
1.“地质+生态旅游”类
“地质+生态旅游”类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地质遗迹资源、优美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民宿、民居以及民俗等活动,发展乡村休闲游的村(镇)。
2.“地质+生态农业”类
“地质+生态农业”类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优质土地资源,开发富硒、富锌、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村(镇)。
3.“地质+自然教育”类
“地质+自然教育”类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地层化石、地层剖面、地震遗迹、陨石坑、地理界线以及特色动植物等资源,结合周边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发学生研学与自然教育、劳动实践等场所,发展自然教育产业的村(镇)。
4.“地质+生态康养”类
“地质+生态康养”类地质文化村是依托温泉(地热)、矿泉、森林等特色资源,开发食、药、用、住等特色产品,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村(镇)。
5.“地质+创新创意”类
“地质+创新创意”类地质文化村(镇)依托村(镇)在观赏石、宝玉石生产加工与展览销售、地质勘探技术等特色地质产业方面优势,综合乡土文化等其他资源,大力推进创新创意产品研发和地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村(镇)。
6.“地质+综合服务”类
“地质+综合服务”类地质文化村(镇)是综合利用多种特色地质资源,形成旅游、研学、康养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元化综合服务产业的村(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