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学会 官方网站
 
广西地质学会
首页 通知公告 学会概况 党建工作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教育培训 建言献策 地学科普 学术活动 会员管理
关于加快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建议
作者:秘书处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02-24  点击:

  广西地质学会

  (2015年12月15日)

  广西具有丰富的地质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积广、受益群众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加快发展我区县域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社会消费,满足广大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广西尚有49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538万人,扶贫攻坚的任务艰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近年来,受自治区科协委托,广西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编辑出版了《广西岩溶地质奇观》、《广西地质公园》、《广西地质之最》及《广西珍奇》等四部地质科普专著,经综合整理资料和研究成果,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广西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广西具有发展地质遗迹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地质遗迹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地质遗迹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内外力地质动力作用下形成的,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带来相应效益的各种地质遗迹及产物。地质遗迹文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丰富的地质科学内涵,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也能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广西地质遗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据调查资料显示,分布于广西各地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景区(点)达900多处,地质遗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详见表1-1)。目前,广西境内已建成地质遗迹保护区9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产2处,即广西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和广西环江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15家,其中世界级地质公园1家,即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9家,省级地质公园5家,国家级矿山公园2座,地质遗迹公园总面积2012.96km2,构成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三个特征,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其他性质的自然园(区)相比较,主要特征表现在景观特色、景观特征、旅游特色、主要功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和主管部门五个方面,这也是地质公园的独特性和特色性所在。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只是各自突出的主体不同,地质公园也有原始森林和植被覆盖,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离不开地质地貌的骨架特征,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地质遗迹景观和森林植被资源。 表1-1 广西地质遗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一览表 景观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具有考古价值的人工地质建筑及原始自然生活区 古人类遗址,考古陈列型洞穴 桂林甑皮岩 (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和龙隐岩 (存有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200 多件) ,柳州白莲洞(中国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址 )以及来宾的麒麟洞、南豹子头等。 水利工程 以兴安灵渠为主的古水利工程、全洲天湖水电站、清狮潭水电站等 人工开垦地奇观 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 古代艺术文化遗址 摩崖石刻 以桂林为主 ,遍及桂北、桂东、桂西、桂中大部分地区 岩 画 以宁明花山岩壁画最具特色 归 葬 地 墓群 以靖江王陵墓群为代表 ,此外还有兴安三将军墓等 悬棺 桂北湘江流域和桂西南的左右江流域,全州、田东、隆安、龙州、扶绥等地 地貌旅游资源 岩溶地貌旅游资源 桂东北、桂中、桂东南、桂西均有分布,主要景区有桂林市风景区、漓江风景区、阳朔风景区、乐业天坑群凤山—巴马、东兰风景区等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 广西桂林资源县的资江流域如八角寨,金秀县类丹霞地质公园景区等。 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 桂北、桂东北、桂南,代表景区有桂北猫耳山、桂平西山、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元宝山、北海的涠洲岛等景区 主在河流及峡谷段落旅游资源 除漓江外,融水的贝江、资源的资江、宜山的下枧河、大新的黑水河、崇左的左江、宁明的明江等。峡谷主要有乐业的盲谷型岩溶森林大峡谷等 火山遗迹旅游资源 这主要体现在桂东南的一些海岛:合浦县山口、北海市涠洲岛、斜阳岛等 地质剖面旅游资源 除桂林南边村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外,还有北流大风门、横县六景、象州大乐、南丹罗富等四处碳酸盐标准剖面 水体旅游资源 湖泊、水库旅游资源 桂林的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南宁的南湖,柳州的龙潭,贵港的东湖,陆川的龙珠湖等。水库主要有灵川青狮潭、百色澄碧河、富川龟石、邕宁大王滩、合浦洪湖江、玉林寒山等。 瀑布旅游资源 中越交界的归春河上游的德天瀑布、资源的宝鼎瀑布、隆林的冷水瀑布、靖西的三送岭瀑布、龙州的响水瀑布、上思的应天府瀑布、大圩的古东瀑布等。 温泉旅游资源 龙胜温泉、陆川温泉、象州温泉、全州炎井温泉、平乐仙家温泉、博白温泉。 海滨沙滩 北海的“银滩”,有“大、小蓬莱”之称的涠洲、斜阳岛屿风光、钦州湾、防城港、铁山港、珍珠港等 矿业旅游资源 古采矿遗址旅游资源 富川、贺县交界处的西湾煤矿 ,河池南丹锡矿,贺县养牛冲等处锡矿等。 大型、超大型矿床旅游资源 南丹大厂矿区、富川西湾煤矿、平果铝土矿区、大新下雷锰矿区、全州锰矿区、合山煤矿等地质公园 假山、大型的奇石展览中心 柳州的马鞍山奇石交易市场、箭盘山奇石园、八桂奇石馆、鱼峰公园石精品馆、柳侯公园盆景园奇石馆、东环奇石城;桂林市奇石工艺品厂以及桂林虞山公园奇石馆等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突出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从桂北到桂南,从桂东到桂西形成了一条地质生态文化旅游沿线,沿线上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与风景名胜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以山水风光自然地质资源为主体,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补充,具有地学知识考察和旅游观赏双重价值的旅游风景区的形成。二是类型多样。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就自然景观而言,有岩溶景观、洞穴景观、山地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水体资源景观(包括湖泊、瀑布、温泉等)、火山遗迹景观、海滩景观等;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史前文化的古人类遗址、考古陈列型洞穴、古代人工建筑工程、墓群;具有艺术考查价值的旅游资源有摩崖石刻和岩壁画;反映重大地壳运动、具有重大地质科研考察价值的地质剖面和地质灾害遗迹;此外还有反映广西矿业发展,具有矿业考查价值的矿床旅游资源,这对于发展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的多样性,适应多层次游客旅游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品位高,有很高的知名度。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明都赋予广西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天成、品位高、特色浓、绿色特征突出,是我区旅游资源突出的特点,这与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相符合。这些旅游景区中,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富有魅力的北部湾海滨,古朴浓郁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风情和中越边关独特的风貌,名扬中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对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四是资源相对集中,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地质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就桂林旅游区而言,有桂林市及阳朔的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兴安猫耳山的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以漓江、资江为主的峡谷段落旅游资源,以宝鼎瀑布、大圩的古东瀑布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市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及青狮潭为代表的湖泊水库旅游资源,以龙胜温泉、全州炎井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旅游资源。此外在人文地质旅游资源方面有反映史前文化的桂林甑皮岩、龙隐岩,反映古代人工建筑工程的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反映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桂林摩崖石刻以及极具特色的悬棺葬。火山遗迹旅游资源及海滨沙滩旅游资源则主要集中在桂东南的北海、贵港等地区。奇石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市。

  区位方面,广西背靠祖国,面向东南亚,与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南昆、贵广、南广等铁路的开通让游客能直接从云南、贵州、广州进入广西,有利于形成旅游辐射,起到资源互补的作用。东南连广东沿海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北接湖南,此外,从杭州、上海等发达城市都有直达的车次进入广西,这有利于形成连接全省,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再者广西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地处西南、华中与华南之间,其中心距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广州仅415公里,距亚太旅游中转站香港仅60公里的航程,距东南亚最大的旅游中转地新加坡也仅1 800公里航程,在国际旅游地域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得广西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更加广阔。并且随着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举办地以后(每年一届,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二)广西具有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覆盖面宽,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高,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涵盖了自然山水、跨国海湾、海岛海岸、边关风情、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多种类型,资源组合性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秀丽的山水田园与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在全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广西还具有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物产丰富,海水洁净的广西北部湾以及独具魅力的中越边关异国风情与乡村旅游资源相互交融,多种文化风情交相辉映,构成了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

  一是优美的自然山水。以漓江流域、左江、红水河流域、盘阳河、下枧河、靖西县旧州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山水田园风光,以资源资江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山水田园风光,以龙胜龙脊梯田为代表越城岭高海拔地区山水田园风光,这三大类型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主体,其“如诗如画”、“可居、可行、可游”的特征适应了当代旅游消费市场的观光、休闲、度假的需求,与相邻省的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二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广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位居全国第四位,“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广西最大优势和品牌;森林景观和物种资源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动植物品种超过9200种,居全国第三位。广西还具有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适合旅游,与广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共同构筑广西旅游优美的自然环境。三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广西历史悠久,拥有桂林、北海、柳州等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兴安灵渠、花山岩画、南宁顶狮山遗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邓小平足迹之旅、凭祥友谊关等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衬托,凸显广西独特的魅力。四是浓郁的民族文化。广西是个多民族聚集区,世居有壮、汉、瑶、仫佬、毛南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多民族文化纷呈灿烂,各具特色少数民族的建筑、饮食、服饰、婚嫁、节庆等传统习俗,构成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美丽的山水与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在全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五是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广西拥有底蕴深厚的独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产品十分丰富,有以印象刘三姐、三江程阳桥侗族风情、田阳敢壮山壮族布洛陀始祖遗址、南丹白裤瑶风情、罗城仫佬族风情、环江毛南族风情、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那坡黑衣壮、龙州天琴长衣壮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有以东(兰)巴(马)凤(山)盘阳河流域为代表的世界长寿文化旅游产品,有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民族博物馆、刘三姐艺术中心、伊岭岩壮文化大观园、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丰富的生态资源与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相互衬托,动静结合,凸显出广西独特的魅力。六是特色的农业经济。广西地处亚热带,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农业景观,优良的水热条件为作物生长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是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从而也为地质生态景观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二、广西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三)发展基础与产业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珠江流域上游,是我国西南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区。在全国旅游发展外在环境的推动下,近年来,广西旅游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需求旺盛。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324.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2.9亿元,占当年GDP的9.957%;2011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7559.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7.8亿元,占当年GDP的10.902%;2012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128.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59.7亿元,占当年GDP的12.733%;2013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555.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57.1亿元,占当年GDP的14.2362%;2014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386.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占当年GDP的16.60%。至2014年,广西共有5A景区4个,4A景区112个,3A景区95个,2A景区27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度假区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处。广西全面构筑“一个龙头、两条旅游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五大旅游品牌、六大旅游精品线路、七大旅游区、九大特色旅游产品”的总体旅游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四)存在问题

  一是对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开发,轻保护,保护措施不力。旅游资源缺乏全面调查和长远规划;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薄弱,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资金投入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旅游产品不够丰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四是旅游的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精细化等工作薄弱;五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加强;六是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石漠化治理及扶贫攻坚计划结合不够紧密。

  三、对策与建议

  (五)开展县(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资源保障

  以县(市)为行政单位,开展对包括地质、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工作。一是由各县(市)委托专门调查机构开展调查工作。调查机构人员由具有地质、旅游、工信、农业、住建、生态、民俗等专家组成;二是采取村屯地方组织自行登记上报旅游资源和景区(点);三是由专业调查机构人员进行重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自然景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观光农业、古树名木、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各县(市)旅游资源景区(点)数据库;四是开展村屯重点旅游景区专项调查,为开发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基础资料;五是对有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已建成(或待建)地质公园、名胜古迹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和评价工作,为建设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提供资料和依据。

  (六)编制各县(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自然山水、生态景区、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走进山区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它以其传统民俗文化和休闲、生态的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 并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区各县(市)乡村分布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广西有109个县(市、区)5100多万人口,其中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49个,贫困人口约538万人。其中90%以上贫困人口在山区乡村。近年来,广西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践证明:开发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是乡村扶贫开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因此,编制县(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是一项既重要又迫切的战略性工作。第一,编制规划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计划、文明生态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和特色旅游镇村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旅农结合、共同繁荣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力、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富民强桂”和“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第二编制规划必须遵循:以农为本、发展富民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原则,以点带面、整合集聚原则,科学引导、持续发展原则。第三,编制县(市、区)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清洁乡村,美化乡村,美丽广西,创建旅游各县名镇名村相结合,与治理石漠化相结合及扶贫攻坚计划相结合。

  (七)编制各贫困县(市)旅游产业扶贫专项工作计划

  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广西区占28个,同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公布了21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有贫困县49个,贫困人口约538万人,其中90%的贫困人口在山区农村。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石漠化问题严重。我区35个县(市、区)位于石漠化片区区域,主要分布于河池、百色、来宾、崇左等市,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山区人民贫困的主要自然因素:土地瘠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岩溶干旱”与“岩溶内涝”并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条件落后。第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第三,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制约突出。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把开发地质遗迹资源,治理石漠化,把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与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是可行的。因此,编制各县(市)旅游扶贫专项工作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池市可谓是地质公园的荟萃之地,其境内分布有1家世界自然遗产、1家世界地质公园园区、3家国家地质公园、1家省级地质公园,自西向东依次是乐业一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园区、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环江文雅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河池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数为575.6万人次,2010年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与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之后,该市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大大提升。2010年之后,广西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广西环江文雅省级地质公园、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相继申报成功,河池市旅游业处于飞速发展状态,2012、2013两年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同比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广西全区。

  河池市境内地质公园(园区)分属于不同的县,均为所属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从各县的旅游相关数据能够反映出地质公园旅游对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表3-1)。

  表3-1 河池市地质旅游重点县旅游数据统计

  注:人数单位:万人次;收入单位:亿元。

文本框: 表3-1 河池市地质旅游重点县旅游数据统计
 
注:人数单位:万人次;收入单位:亿元。

从(表3-1)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河池市内各建有地质公园的县旅游产业均得到较好的发展。从增幅上看,大化县2013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6.7%,在整个河池市各县(区)中居于首位,超过了国际养生旅游目的地巴马瑶族自治县(26.45%)。广西广大山区乡村分布有丰富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些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由于石漠化严重,却是贫困相对集中的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可以带动和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村财源,变生活救助为开发式救助,由现金实物救助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主,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能促进当地贫困村民就地转产、就近就业,增收脱贫,投入少、见效快。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批农民因吃上旅游饭脱贫走上致富路,成为全区全国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县份。另以广西乐业县火卖村为例,2005年前,当地居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后,该村积极投资改善公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利用毗邻天坑公园的位置优势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2012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一万元。目前广西各地质遗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加大开发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那么将助力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加快实现。综上所述,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被广东省、贵州省、云南省、浙江省等省份和我区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是一条卓有成效的开发式扶贫的好途径。

  “十三五”期间,建议我区要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计划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旅游扶贫试点工程。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一些最具发展潜力的贫困地区,建设若干个在全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旅游扶贫试点县、若干个旅游扶贫试点乡镇村屯、若干个旅游扶贫试点户。自治区政府和各级政府应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扶贫资金,专项用于广西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非盈利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促销。同时要把乡村旅游功能纳入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林业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建设、商业开发、旅游开发、危房改造之中,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加以整合。通过试行,建立和完善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带动广西贫困山区人民走出一条开发式脱贫的新路子。

  (八)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矿山公园,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截止2012年底,全区有持证矿山4674座,其中大中型矿山400多座,小型矿山4000多座,从业人员11.68万人,全区矿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值3635.1万元。由于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部分矿山企业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由于矿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不合理造成水体和耕地的污染,压占和破坏耕地和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有效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区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18家,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和谐矿山试点企业100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那豆、太平铝土矿山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区首家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其余国家级绿色矿山和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都在创建之中。一是通过创建绿色和谐矿山,促使矿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参与当地乡村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组织就业培训,优先安排矿区及周边居民子女就业,开展定点对口扶贫救助等惠民活动;二是通过对开发矿产资源效益分配向当地的贫困村屯群众倾斜,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三是对符合建设矿山公园条件的矿区,则创建矿山地质公园。建议平果铝土矿区、南丹大厂矿区、大新下雷锰矿区等创建国家矿山公园,其余符合条件的矿山创省(区)级矿山公园。通过创建矿山地质公园,有效保护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做贡献。

  (九)做好地质公园申报、保护与开发的专项规划工作

  一是对重要的地质旅游景区(点)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符合申报地质公园条件的,要积极申报建设地质公园加以保护。建议桂林漓江岩溶山水风光景区、广西宜州山水石林景区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广西宁明花山岩画景区、广西兴安灵渠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对现有自治区级地质公园条件符合要求的,要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建议广西贺州玉石林地质公园、广西左江地质公园、广西大新德天瀑布地质公园、广西藤县狮山地质公园等申报自治区级地质公园。除此之外,其余重要地质遗迹旅游景区(点)逐步建立县级地质公园加以保护。二是科学划分地质遗迹公园保护区。对地质遗迹公园进行保护区划分时要依据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分布,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包括重要地质遗迹园区;二、三级保护园区内地质遗迹景区(点)重要性依次降低。应在建立完善地质遗迹公园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地质遗迹重要程度和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建立保护区。三是地质文化旅游资源和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必须实现保护与开发相协调,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应采用以“在保护中开发”为宗旨的开发模式。因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市场导向,适应需求原则;体系完善、品次丰富原则;平衡发展,利益兼顾原则。总之,在开发地质生态旅游资源和农村旅游生态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禁止开采钟乳石等地质遗迹资源,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电等清洁能源;禁止从农村移植各种古树名木到城市;新农村建设和乡村风貌改造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加快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贯彻《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

  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繁荣,促使文化与旅游形象有机统一,形成文化交流与旅游宣传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强调中国元素与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策划并组织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充分调动并结合相关的文化与其他资源,使之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通过文化创意或者与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创建旅游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广西旅游的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构筑文化旅游节庆体系;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构建旅游演艺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发掘和整合历史、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精品娱乐项目。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事节庆品牌,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建设一批具有度假休闲和旅游功能的、不同规模的博物馆、艺术馆、演艺厅和其他各类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和开发多种形式旅游文化载体,建设一批文化厚重、个性突出、风情浓郁的旅游城市和旅游休闲小镇。形成完善的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郊文化娱乐设施和城镇文化娱乐设施体系。

  (十一)打造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围绕打造七类产品、五大品牌、十条精品线路和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根据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重点打造农(渔)家乐休闲度假产品、现代农业新村考察观光产品、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体验产品、特色农园休闲农业体验产品、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产品、乡村红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休闲体验产品等七类旅游产品。以广西特色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桂北山水田园风光”、“北部湾滨海‘渔家乐’”、“中越边关村寨异国风情”、“红水河长寿养生”、“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五大品牌。打造十条特色旅游线路:即桂北山水生态乡村民俗旅游线、桂西桂中桂北奇山秀水民俗旅游线、北部湾滨海生态渔家乐风情旅游线、盘阳河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旅游线、中越边境山水田园壮乡民俗旅游线、南北高速公路沿线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旅游线、桂梧高速公路沿线名镇古村观光农业旅游线、西江沿江观光农业乡村风情旅游线、桂东南现代化农业乡村温泉旅游线、刘三姐民俗风情文化乡村旅游线。

  培育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有重点地培育系列旅游节庆和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旅游节庆拉动效应,拉长旅游产业链,鼓励和培育旅游节庆的市场采购行为,提高旅游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设计不同节庆活动内容,进行有独创性的策划,确保节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足功夫,彰显广西旅游大区的独特魅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十四个设区市至少培育1个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条件的县也可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推出一些地质生态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每月有活动,每季有高潮”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态势。鼓励“一村一节”活动,唤起每一个乡村关注自己个性的热情,激发民众对地域文化保护的自我意识。

  “十三五’’期间,根据各设区市至少培育1个有特色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工作思路,继续办好南宁旅游美食节、柳州旅游文化节、桂林恭城桃花节、梧州春茶节、北海渔家风情文化旅游节、防城上思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钦州灵山荔枝节、贵港荷文化旅游节、玉林国际旅游美食节、百色田东芒果文化节、贺州客家文化旅游节、河池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来宾忻城土司文化旅游节、崇左花山文化艺术节、广西农家特色菜肴大赛等一系列旅游节庆赛事活动。

  (十二)制订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是基地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十百千万旅游示范工程”,即重点建设10个旅游示范县、100个旅游示范乡镇、1000个旅游示范村和10000户旅游示范户,通过“十百千万旅游示范工程”带动、引导、辐射广西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旅游区(点)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商业各部门要增设布局配套的旅游商业网点。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广西市市通高速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工程。要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交通指引标识建设。四是人才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重点培训对象包括旅游经营户、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旅游管理干部,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实用人才队伍。五是宣传推广行动计划。旅游公益宣传推广;旅游商业性宣传推广,包括:形象广告、网络宣传、节庆活动、大篷车宣传等。六是服务下乡行动计划。包括党政机关下乡、人才下乡、知识下乡、企业下乡等。七是节庆旅游行动计划。重点突出旅游节庆活动的主题,精心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八是扶贫与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扶贫行动计划包括:建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积极发展家庭旅馆和鼓励开发旅游商品,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包括:组织开展旅游人才招聘活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旅游产品创业项目推介和企业指导服务。九是旅游商品开发行动计划。建立旅游商品管理机构和开发研究机构,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扶持新品研制和开发,注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人才,有重点地打造一批旅游商品品牌,规范旅游商品管理制度。

  (十三)落实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保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强化组织领导,重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自治区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旅发委,办公室成员由自治区旅发委、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农业厅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扶贫办等组成,具体负责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协调工作。各市(区)、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领导,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的总体部署,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区、市)要引导有基础、有特色的乡镇设立“旅游办公室”。直接参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形成全区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第二,加强政策扶持。简化手续,税费优惠;实行用地优惠;促进旅游消费。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拓宽多元化资金渠道;实施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各地要把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区(点)列入本地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整体包装、统一发布,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本投入渠道,引进先进的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第四,加强部门联动。发展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部门联动,凝聚发展合力。第五,加快人才培养。各地要重点开展对旅游产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第六,建立考评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落实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从2016年起,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切实完成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任务,为实现广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执笔:

  张如放(广西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傅中平(教授级高工,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

  张如放、傅中平、杨政中、黄卫仁、邓权、王权、丰江红、谭光云、刘玲玲、黄春源、韦仲青

  参考文献:

  (1)张如放 傅中平等·《广西岩溶地质奇观》·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张如放 傅中平等·《广西地质之最》·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张如放 傅中平等·《广西地质公园》·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张如放 傅中平等·《广西珍奇》·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待出版)

  (5)李江凤等·《广西地质公园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

  (6)伍丽霞·《广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

  (7)曾维刚等·《广西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调查报告》及《广西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2-2020年(建议稿)》·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3年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9)《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桂政发发[2010]92号)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

  (11)《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 2011年

  (1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012年

  (13)《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建设规划(2011~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3年

  (14)《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

 
 
  学会导航 NAVIGATION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广西地质学会(www.gxdzxh.com) Copyright©200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竹溪大道35号(华业园)9楼 邮编:530022
联系电话:0771-5736966 电子邮箱:gxdzxh@qq.com
本网站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所载资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